这阵子股市里,人形机器人这个话题真火得不行。有些股票一年内涨了十几二十倍,搞得大家都目瞪口呆。
不过呢,股民们乐得不亦乐乎,可也有人心里打鼓:这玩意儿还没真正落到实处,怎么炒得这么疯?这人形机器人,到底是真有未来,还是大家在玩折腾传花的游戏啊?
1
现在市面上管理资金的基金经理,也对人形机器人分成了两派。一派像华夏基金啥的,他们更看重那些有技术底子、市场基础扎实的老牌机器人企业,比如专注工业设备、扫地机器人的那些公司。
另一部分,比如易方达基金,就把资金投到了专门生产人形机器人零件的新兴公司。虽然这些公司名气没那么大,但他们专注的领域就是人形机器人这一块,感觉未来发展潜力挺大的。
投资方式的差别,也折射出咱们普通人心里的疑问:那些目前只能表演的人形机器人,真的能赚到钱么?还是说这只不过是资本在热捧一个新鲜概念罢了?红杉资本的朱啸虎就一针见血地说:“谁会花十几万买个机器人,就为了让它表演?”
这话说得不太好听,但确实点出了关键:机器人得能帮忙解决实际难题,才算有用。
2
要搞清楚人形机器人有没有前途,得看看它们现在发展到了啥地步。还记得2023年那次机器人展吗?当时不少机器人还得靠架子支撑着才能站稳,结果被人调侃成“价格不菲的摆设”!
那会儿,它们确实就像个只会摆姿势的大模型似的。
不过才过去不久,现在的人形机器人,早已不是以前那个吴下阿蒙似的了。天工机器人已经能跑半程马拉松,速度跟人差不多;特斯拉最新的金色机器人,手指灵活得能拿起各种小东西;像智元、美团这些国内公司,也都给自己的机器人撞上了带触觉反馈的“灵巧手”。
这变化,说实话,简直是天翻地覆呀!
这些提升可不光是为了炫耀技能啊,之前有人觉得机器人是“无感知尬舞”,就是说它们只会照着程序走,根本没有真正的感知能力。
现在的情况可不一样了,比如兆威机电的灵巧手,配备了17个关节,基本能模仿人手95%的动作,抓电池的时候不容易捏扁,拿杯子也不会洒水;再说强脑科技的小手,虽然只有383克,但能举起20公斤的重物,感知的精度更是达到了0.01牛顿,比人的指尖还要敏锐!
马斯克都提过了,下一代机器人的关键突破点,就是“手和前臂”。这表明,机器人不只是会“动动”那么简单了,它们开始学会“操作”和“感知”。只要这个难题一解决,机器人就能从“摆设”变成“能干活的帮手”,真正变得有用。
3
光会干活还远远不够,还得有人愿意用,得起才行。以前,人形机器人贵到吓人,普通老百姓都不敢想拥有的事儿。而现在,这种情况正在慢慢发生变化,悄悄地在变。
你瞅瞅宇树科技的机器人,以前那得65万,现在已经跌到3.99万元了。这价钱,比买个手机的钱还少,现在用这个价格就能搞个教学用的机器人了!而且,小鹏汽车都更敢拼,他们计划明年开始量产的工厂机器人,目标成本都想压到12万元以下。
你想啊,要是买个机器人能用十年,算下来每个月的花费可能比雇个人还便宜,这对企业来说,诱惑是不是挺大的?
而且,订单都开始“涌现”了。优必选斩获了2.5亿元的全球最大机器人订单;智元和宇树也联手中标了中国移动1.2亿元的项目;就连松研动力,订单数都突破了2500台。
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合同,可不是空谈哦。
这些订单大多都落在工厂、药店、仓库这些企业端,比如说,银河通用的机器人在药店里负责管理药仓,解决了夜里买药的难题;智元的机器人在工厂里搬运物料;而乐聚的机器人则在汽车厂中搬空箱子。
有位企业老板说得挺有道理:“机器人先得在工厂里把技术搞扎实,等到成熟了再向家庭扩展,这才是真正靠谱的发展路子。”
4
看到这里,你可能就明白了,那些基金经理和投资人之所以愿意“格局”人形机器人,可不是瞎拍脑袋,他们背后其实是算清了三笔账:
一方面,政策方面呢,国家对于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可是投入了不少真金白银。工信部推出了“三步走”的发展规划,北京市还专门设立了百亿级的产业基金,深圳打算搞起一个由1200家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,重庆则目标明确,希望营收突破300亿。
要说重点呢,国家还专门对那些研发关键零部件的企业提供最高5000万元的补贴,简直就像是在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崛起搭桥铺路,打好基础。
像武汉格蓝若啊,凭借着600万的政策资金,成功研发出可以举重物的工业机器人,还拿到了能源企业的订单。有国家的支持在背后撑着,信心也就更足了。
第二个呢,估值方面嘛,你瞧美国的Figure AI,估值差不多快到390亿美元了。再看看咱们国内的优必选,市值也有640亿。而像宇树、智元这些,估值才刚刚突破百亿。
跟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的估值比起来,还有挺大的提升空间。你想嘛,当年半导体、互联网行业刚起步的时候,不也是有点泡沫吗?这些“试错成本”其实是在为未来的巨大突破打基础。
现在这状况,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的估值还没到那种疯狂的地步。
第三个方面就是成本问题,像广汽这些公司通过自主研发核心零部件,能够把成本比海外的产品低20%左右。等到灵巧手这些关键零件进入批量生产,价格还能往下走。
要是一个机器人能用十年,而且每个月的花费大概在1000元左右,那它进入普通家庭其实也就不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梦想了。
5
现如今的人形机器人,就像以前一些新兴行业一样,刚开始或许没人太看好,但它的发展方向已经非常明朗。有些在A股漲得很猛的公司,可能还带点炒作成分,可是真正能攻克技术难题、取得真实订单、紧跟国家政策的企业,很可能正迎来下一轮大展宏图的好时机。
所谓的“格局”,并不是盲目跟风,而是要搞明白人形机器人从能表演到能干活,再到从昂贵商品变成实用工具的转变过程。这才是在机器人这股热潮中,我们最应该把握的核心所在。
就像当年中国铁路从无到有,起初或许觉得离我们还很远,但现在早就四通八达。未来的世界里,人形机器人可能也会像如今的铁路一样,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。
个股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