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周的国力建立在农业基础之上,农业成为国家主要的财富来源。在西周早期至中期,实行了一种名为“井田制”的土地制度。《孟子》一书中提到,井田制的土地分配方式将大约900亩土地通过交错的道路和沟渠划分成九个区域。中央的100亩被归周王和诸侯共同拥有,称为“公田”;而其余8块土地分配给农户,由他们自己耕作,称为“私田”。当时,农业并不征税,而是采用劳役代替租税的方式,农民需要先集体劳动在公田里,等完成这些任务后,才可以耕作自己的私田。
孟子的这一描绘,虽然给西周的土地制度披上了一层理想化的色彩,但根据学者的考证,这种土地制度在西周的中前期确实存在,尽管不一定完全符合“井田制”的模式,也不一定是严格的900亩划分。历史学者指出,这样的土地管理方式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,但并非一成不变。
在西周中前期,由于国家强盛,周王室威望极高,井田制得以顺利执行。然而,到了西周晚期,局势发生了变化。首先是内部的民众暴动,尤其是厉王的逃亡,使得周王朝的“天命”遭到广泛质疑,天子的威信大幅下降。失去了对“天命”的信仰与崇拜,农民们的私利意识逐渐回升,这大大削弱了他们集体耕作公田的动力。其次,随着战争的不断爆发,周王朝为了补充兵员,被迫强制动员自由民参军,导致大片农田荒废。
这一时期的民众情绪也得到了《诗经·小雅·甫田》中的反映:“无田甫田,维莠骄骄。无思远人,劳心忉忉。”这句话描述了农民在田地荒废时的无奈心情,土地虽然宽广,但因缺乏劳动力无法耕种,野草丛生。青壮年男子纷纷参军,留在家中的老人和妇女只能眼看着土地荒芜,感到焦虑和不安。
展开剩余66%在周宣王即位后,他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恢复国家的经济和财政状况。由于国库空虚,宣王将富国强兵的目标放在了首位,并最终通过一场土地改革来解决这一难题。宣王的改革方案名为“不籍千亩”,其中“籍”指的是“帝籍”土地——一块专门用于祭祀上帝的土地,这片土地的面积约为千亩,因此也被称作“千亩”。这块“帝籍”土地不仅仅是为了祭祀,更是周王室用来教育百姓热爱劳动、敬神的工具。每年春耕时节,周天子会亲自来到这片土地上象征性地参与开耕仪式,用农业工具动几下土,以示天子亲力亲为,激励民众。
然而,尽管这个仪式充满象征意义,宣王也知道它仅仅是个形式,实际操作起来却难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。由于缺乏明确的奖励和处罚机制,农民们参与公田的劳动积极性日渐下降。为了恢复人们对天命的信仰,宣王决定废除这一沿用两百年的籍田制度,这个决定不仅标志着西周的田籍礼的终结,也为后续的改革铺平了道路。
宣王随即宣布废除原来的籍田制度,改为将籍田分配给农户,由他们自行耕种,并在丰收后上交实物地租。这个改变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,因为他们的收成与自己的利益紧密相连。农民们不仅能够自由耕作,而且自己的收获能直接转化为收益,这使得他们更加努力工作。结果,农业生产显著增长,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开始大幅提升。
然而,这一改革并非没有争议。朝中大臣虢文公便提出了异议,他认为宣王不应该废除籍田礼,因为这项礼仪虽然仅仅是形式上的祭祀,但却是天子向神明表达虔诚和鼓励农耕的重要象征。如果废除这一仪式,上天可能会因没有祭品而撤回对大周的庇护。虽然虢文公的言辞看似有理,但在民众失去对“天命”信仰的背景下,这样的辩解显得空洞而无力。
尽管面临反对,宣王坚持按照自己的改革方案推进,他最终通过这一改革不仅有效恢复了农业生产,也使周王室的财政得到改善。西周王朝在宣王的领导下焕发了新的生机,虽然改革的道路并不平坦,但宣王的果断和智慧使得国家从困境中走了出来。
---
作者简介
李琳之,历史学者,著有《中华祖脉》《家国往事》《祖先,祖先》《元中国时代》《前中国时代》等多部著作。其代表作《前中国时代:公元前4000~前2300年华夏大地场景》《元中国时代:公元前2300~前1800年华夏大地场景》和《晚夏殷商八百年:大历史视野下的早中国时代》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重点,展示了从黄帝至商朝灭亡的历史脉络。这三部作品构成了李琳之的上古史体系,深刻结合考古与文献学的研究方法,受到广泛推崇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个股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